时间:2023-12-26
发布:乔夫
阅读:261
电影剧本《人性光辉》
大 纲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一.故事梗概:
简短梗概:
故事发生在辽宁省凌源县木兰山下杏花村:少年李玉桃在养母张春香的保护下,躲避了孙红心的迫害。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她与赵育书假扮夫妻;从台湾回来的刘德文不想再制造生离死别的痛苦,决定回归木兰山。旧日仇人孙红心感恩戴德,救了李玉桃的命;曾经得人恩遇的赵育书离开故乡,解除了与李玉桃的婚约。
详细梗概:
全剧分五幕,157场。
第一幕 张春香救孤女
“文革”时期,刘德富夫妻服毒自杀。张春香收养了孤儿刘玉桃,更名李玉桃。为了逃避孙红心的继续迫害,张春香母女俩躲进了远离村庄的杏园窝棚。被发现后,李玉桃被关押起来。冯书记设法营救李玉桃。
第二幕 赵有才逼换亲
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李玉桃中专毕业后,做了村医生。李二婶急急火火地来找李玉桃,向她述说了赵家要求换亲的事。赵有才提出,必须是李玉桃嫁给两腿瘫痪的赵育书,才准予赵育珍与李大魁结婚。李玉桃编造了感情故事,说服了母亲与哥哥,与赵育书假结婚。赵有才去世前,讲述了换亲的缘由。
第三幕 刘德文认亲人
刘德文从台湾回来,要接走侄女李玉桃。李二婶带领赵育珍去质问刘德文。张春香决定放女儿去台湾。赵育书向李玉桃求婚。刘德文将返回台湾之时,到墓地祭奠故人,李玉桃暗中跟随大伯上山,听到了大伯的哭诉。刘德文不想再制造生离死别的痛苦,让侄女重蹈覆辙。
第四幕 孙红心立德行
孙红心一家三口食物中毒,李玉桃救了孙红心夫妻的的命。赖小二诬陷李玉桃害死了孙小宝,将李玉桃告上法庭。冯书记、孙红心出庭证明李玉桃无罪。卫生所遭受了严重损失,孙红心诚心赔偿部分钱款,被李玉桃谢绝。李玉桃路遇洪水,孙红心救了李玉桃的命。李玉桃放弃了入职县中心医院的机会,留在杏花村,为乡亲脱贫致富出力。冯书记带领村民尽力抢救摔伤的“游客”。
第五幕 赵育书弃恩义
赵育书即将大学毕业,书信往来中,李玉桃发现赵育书的价值观已经变了。赵育珍以为赵育书另求新爱,到学校演了一出釜底抽薪的“戏”。李大魁找回赵育书,赵育书拒绝了冯书记“返乡建设新农村”的聘请,给李玉桃留下了《离婚协议书》,离家寻求出国。李玉桃被聘任为“木兰山富民医院”副院长。在杏花村遇救的公司董事长,与村委签订共同开发建设合同。
二.创作意图:
创作宗旨在于“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体现辽宁人民精神风貌”,具体创作意图如下。
(一)探索“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发展常常滞后于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发展优秀的新文化,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人类优良健康的生存方式。在当今“新时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
冯书记忠诚磊落,张春香慈爱为怀,李大魁率直侠义,赵育珍温顺贤良,李二婶心直口快,孙红心弃恶扬善;在他们身上,又或少或多存在着秉性的不足。刘德文追利亏德,赵育书忘恩负义,赵有才油滑奸诈,赖小二心术不正;在他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人性的优点。剧本为观众解剖人性提供了蓝本,在演绎人性发展、提升的过程中,引导观众思考:人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样的人生形式才“不悖于人性”?从而自觉弥补自身人性的缺憾,树立起“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二)歌颂人民,弘扬“奉献与担当”的新时代精神。
主人公李玉桃是“奉献与担当”新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她为了报答养母的抚养恩情,答应嫁给瘫痪人赵育书;她忘记仇恨,以德报怨,救治仇人赵有才和孙红心;她不收费用,输出鲜血,抢救素不相识的外地“游客”。作为村医生,她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担当着救死扶伤的职责。编剧也设计了李玉桃“投桃报李”的情节,这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观众“好人有好报”的心理期待,而是要更热情地歌颂人民,大力地弘扬“奉献与担当”的新时代精神。
三.人物小传:
李玉桃:女,少年10岁,青年25岁,杏花村村医生。张春香的养女。刚柔相济,诚信善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她代表了“新时代”一种优秀的女性特征,是“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写。
编剧在这一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以奉献和担当精神来救赎人性”的思想。
冯书记:男,35岁到50岁。杏花村党支部书记。性情沉稳,忠诚磊落,一心为人民。他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化身,是党的政策的践行者。
张春香:40岁到55岁,杏花村村民。面对养女,她充分表现出舐犊般的温柔体贴;当养女遭遇伤害的时候,她又表现出守护神般的刚毅强悍。这是一个以慈爱为怀的母亲形象。
李大魁:男,少年12岁,青年27岁,杏花村村民,李玉桃哥哥。率真急躁,富于狭义精神。
赵育珍:女,少年11岁,青年26岁,杏花村村民,赵育书姐姐。善解人意,心性柔弱。
李二婶:35岁到50岁,杏花村村民,媒婆。能说会道,热心肠。
孙红心:25岁到40岁,杏花村村民,经过改造,醒悟忏悔,弃恶扬善。
王秀兰:女,30岁。见义勇为。
编剧利用表现在冯书记等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补充了“李玉桃”的形象,多角度地摹写了“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赵育书:男,少年10岁,青年25岁,学生。要强上进,疯狂追求个人发展。最终演变成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小人。这是不合理现代教育孕育出来的畸形儿。
赵有才:绰号“赵老歪”,35岁到50岁,杏花村村村民,赵育书父亲。为人自私,油滑奸诈,擅长投机取巧。这是由人性落后积习积淀而成的低俗性格。
刘德文:男,65岁,原籍杏花村,现居台湾,李玉桃大伯父。追利亏德,背信弃义。他因为人性的缺憾而成为孤家寡人。
赖小二:男,25到40岁,杏花村村民,孙红心的妻弟。心术不正,不务正业。他是人伦道德领域泛起的沉渣余孽。
编剧利用表现在赵育书等人物身上的恶劣品质,诠释了“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引领观众认识“救赎人性”的必要性。
宋友德:男,20岁到35岁。
赖春凤:女,35岁。
四.艺术设计:
1.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
木兰山下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代”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编剧借着故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引导观众认识:社会动荡,教育失误,会扭曲人性,催发邪恶;社会光明,法律公正,会涵养人性,弘扬善良。另一方面,故事里也寄寓了关于新文化建设的一种意见:歌颂人民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相并举,这是建设新文化的一种举措。
2.运用“对比艺术”,引起对“人性”的深度解剖。
李玉桃可以理所当然地离开杏花村,可她留下了;赵育书最后挖空心思地背叛家国,他真的走了。赵育书由追求上进的有志青年,堕落成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孙红心从处心积虑害人的造反派,演变成甘舍性命救人的有德人。张春香因为草率嫁养女而深怀歉疚,赵有才以为理当嫁亲生而心安理得。等等。编剧试图以“对比艺术”的效果,来扣动观众的心扉,引起对“人性”的深度解剖。
3.情节发展有两条线索:
①主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在不断演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