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剧本出售】
《粉笔星河》(励志、成长、教育题材)剧本寻求优质制片公司和投资合作
时间:2025-09-25     发布:hsh7701     阅读:72
详细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分集梗概
青春励志类剧本《粉笔星河》
详细故事大纲:
片名:《粉笔星河》    
项目负责人:云梦(作者)13870224642
故事梗概(剧情):
描写了1982年期至今,一位赣北乡村青年魏林和同学同事们因国家战略需要,按照当时的中招政策先录取中师中专,再录取重高普高,以比省市重点高中高出40多分的录取线选拔进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三年后在乡村中小学教书。把山区学校变成农村优质学校的样本,然后到处传播经验、服务四方。在乡村教育艰难时期,有人逃离(改行、下海和经商等),有人坚守;最后大家又殊途同归,同为基础教育添砖加瓦。故事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魏林等这一代人对于家国情怀的坚守与担当。
创作理念/简述:该故事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校长杨瑞清,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和一大批被引进到北、上、广、深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为人物原型,将他们的先进事迹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主题升华。借这部影片体现习近平主席对基础教育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搞好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贡献力量!”并向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物小传:
年代:上世纪60年代末至现在
地点:中国赣北农村和城镇及广州和佛山
主要人物:
1.魏林,一个从乡村中走出的普通男青年,因国家战略需要,初中毕业后被择优录取到小中师学校学习,毕业后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因受挫,也因受上进心驱使考入重点大学深造,但因心系家乡乡村的发展,毅然回到农村从事乡村基础教育,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高帅清瘦)、稳重、热情、坚毅
2.梁晓燕,一个热爱教育的城市女青年,初中毕业后被择优录取到小中师学校学习,后来进大学深造,因为热爱教育、同时为了爱情跟随魏林,投身于乡村基础教育事业。梁晓燕(中等身材、漂亮,大方、热情)
3.魏林的中师同学和一大批中小学校的同事们。(在乡村教育艰难时期,有人逃离(改行、下海和经商等),有人坚守;最后又殊途同归,同为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分集梗概: 目      录
第一集 乡村男孩初长成 
上世纪60年代末,赣北乡村为小胖娃举行抓周礼。在亲友的围观下,娃娃出人意料地抓起一把木剑,引来满堂喝彩,众人预言他将来必成武将。70年代,这个取名魏林的男孩果然在白胡子老爷爷指导下习武,在草地上与伙伴们比武较技。然而烈日下的农耕生活艰辛无比,少年魏林在田间目睹父辈的劳苦后,毅然选择读书求学。他背着书包走过乡间小路,从小学读到初中,最终于1982年考取中等师范。毕业后回乡工作时,魏林却因教师收入微薄而沮丧。父亲宽慰他:教育是大事,不必在意他人眼光,能为种田人培养后代就是福气。

第二集 再启程
1988年,赣北乡村的大晒场上,20岁的魏林在乡亲们的祝福中告别父母,(经过高考)准备前往大城市读大学。母亲塞给他六个鸡蛋,父亲沉默抽着旱烟,乡亲们赞叹他是全村骄傲。临行时,魏林回忆起1982年中考后的夏天:得知考上中等师范时,母亲放鞭炮庆贺,全村都来道喜;但在那个夜晚,他曾想放弃师范去读高中考大学,最终在乡亲们的劝说下,为减轻家庭负担选择师范。1982年秋,他以超重点高中40多分的成绩入读枭阳县师范学校,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下苦练教学基本功,与同学们在音乐、美术、体育课上挥洒青春。如今,他从中师保送入大学,带着全村的期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集 初为人师  
(继续回忆)  1985年秋,18岁的魏林从枭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偏远山区苍山小学任教。雨中推车赴任途中,他陷入泥泞,幸得一群光脚蓑衣的学生相助。到校后发现,学校仅有三间破旧危房,厕所倒塌,条件极为艰苦。
初登讲台的他满怀激情,却遭遇家长粗暴拉走学生抓青蛙赚钱的无奈。面对"读书无用"的质疑,魏林选择用行动回应:他带领学生春游田野,在花海中讲解作文,借蜜蜂采蜜启迪勤学,于山坡远眺播种梦想。尽管现实艰难,这位年轻的老师仍以知识为渡船,努力将山乡孩子送往希望的彼岸。                    
第四集 魏林的乡村生活
(继续回忆)1985年冬,18岁的魏林被分配到偏远山区苍山小学任教。荒凉夜晚,他独守学校,被凄厉的“女人哭声”(实为狼嚎)吓得彻夜未眠,老教师告知是群狼觅食的呼唤。次年雨夜,一条手腕粗的大蛇从屋顶探入他的房间,幸得同事们合力驱蛇脱险。
母亲为已近十九岁的魏林安排相亲,介绍供销社工作的姑娘小程。初次见面,因乡村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高,魏林谎称在乡政府工作,两人相约打球,相处融洽。不料次日被学生撞见叫破教师身份,小程得知真相后愤然离去,斥其“穷教书的还想骗我”。说亲失败的魏林虽遭周大婶埋怨,却维护了无心犯错的学生,独自咽下苦涩。
第五集 学友重逢  
(继续回忆) 1988年夏,在偏远山村小学任教的18岁教师魏林,偶遇五位考入重点大学的老同学。听着他们畅谈大学生活,对比自己中师毕业后的清贫教书生涯,魏林深感失落。当晚,他辗转难眠,回想起相亲因教师身份遭鄙夷的经历,毅然决心复考大学。
在昏暗煤油灯下,他白天教书、深夜苦读,劈柴时背诵历史,寒冬清晨朗读英语。经过一年拼搏,魏林终于走进高考考场,最终如愿收到江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村庄晒场上,他手握通知书,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乡亲们的送别中踏上新征程,决心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六集 开启新生活
1988年秋,魏林考入江南师范大学,第一次走出山村来到繁华的浔阳市。在学长热情迎接下,他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在明亮的教室聆听银发教授授课,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在电化教室接触电脑新技术。他重拾文学梦想,以“潮水”为笔名创作的诗作荣获一等奖,并在演讲大赛中以《人生路标》夺得桂冠。
在校园生活中,魏林与同样曾读中师的女同学梁晓燕相识相知。两人一起在庐山春游拍照,在舞会翩翩起舞,在图书馆默默相伴。随着梁晓燕带他回家见父母,两人在南湖月下泛舟时互诉衷肠,甜蜜相恋。在长江边的沙滩上,他们携手奔跑,唱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憧憬着美好未来。
第七集 思想的碰撞 
    大学生魏林与梁晓燕相恋于江南师范大学,却因理想分歧产生矛盾。魏林心系贫困家乡,目睹过村民误食蚊香、文盲青年喝农药治病的悲剧,深知农村教育之困。他在报告会上听到“教育危机即民族危机”的疾呼,决心回乡任教。
而梁晓燕出身干部家庭,希望两人留城发展。她无法理解魏林执意返乡的选择,痛哭挽留。魏林虽深爱晓燕,却更坚定自己的使命:“国家是个大家,只有大家富强,个人才有希望。”最终,他忍痛告别爱情,选择回到那片最需要他的土地,投身乡村教育。                   
第八集  离别
江南师范大学毕业前夕,魏林因放弃留校任教机会、执意返回贫困家乡执教而遭同学非议。众人指责他不识时务,辜负女友梁晓燕的感情及大好前途。在毕业舞会上,两人含泪共跳最后一支舞,魏林留下告别信悄然提前离校。
清晨,他独自背起行囊走出校门,回望承载四年青春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南湖,往事历历在目:初入校园的新奇、演讲夺冠的荣耀、与晓燕在庐山春游的欢笑、长江边携手奔跑的甜蜜、月下初吻的悸动。然而家乡画面浮现眼前——父母佝偻劳作的身影、孩童街头卖蛙的贫瘠、乡亲渴望教育的目光——他毅然转身走向山路。
突然,晓燕嘶喊着从身后追来,魏林怔在原地,内心撕裂于爱情与理想之间,最终仍选择奔赴那片需要他的土地。
第九集  返乡执教 女友追随
   魏林放弃城市机会,回到赣北乡村樟岭中学任教。学校条件简陋,但他与同为大学生的室友们满怀热情投身教育。年底,女友梁晓燕毅然追随调来乡村,两人在简陋宿舍举行温馨婚礼,双方父母见证了他们基于理解与爱的结合。
魏林创新教学,建立班级图书角,分享稀缺读物;他的优质课荣获县一等奖,教学案例在全县推广。夫妻俩以校为家,日夜相伴,用爱与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在宁静的校园夜色中,他们携手同行,以平凡坚守书写了属于乡村教育的动人篇章。            
第十集  艰苦耕耘 崭露头角
20世纪90年代初,魏林与梁晓燕调入乡村樟岭中学任教。他们始终心系学生:为失学孩童垫付学费,深夜走访劝返辍学女生,冒暴雨护送学生过险峻山道。在一次护送中,山体突然滑坡,汪小军老师为救学生不幸牺牲,彭小峰老师重伤,全县为之哀悼。尽管环境艰难,魏林夫妇坚守教育初心,以爱与责任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后来,魏林夫妇教学突出又被调入赣北山区大岗高中任教。学校地处深山,条件异常艰苦:师生需自力更生上山砍柴以供食堂蒸饭,学生洗衣需至溪边,宿舍食堂简陋。夫妇俩毫无怨言,魏林更带领师生浩浩荡荡进山砍柴,用肩膀扛回燃料。艰苦耕耘,崭露头角。
第十一集 全面育人 硕果累累
   魏林与梁晓燕在赣北大岗高中坚守教育岗位。面对乡村教师待遇低、同事纷纷离职南下打工或改行的困境,他们甘守清贫,甚至跨学科代课,用微薄收入为学生垫付学费,为抑郁学生曹小丽持续做心理疏导。
魏林夫妇俩和同事们发挥中师扎实功底,利用课余无偿指导学生音体美特长训练。三年后,学校高考创下奇迹:12名特长生考入美院、音乐学院等高校,更培养出全县文科探花和理科榜眼。当魏林和梁晓燕翻山越岭三十多里,将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曹小丽手中时,师生相拥而泣。他们用坚守改写了大山孩子的命运。          
第十二集  扎根乡村 心系群众
   魏林婉拒县城中学的邀请,选择留守赣北大岗高中,并被任命为主管教学副校长。他与妻子梁晓燕和同事们携手,推行独特的“6+1”素质教育计划:要求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与学生同做模拟卷、原创命题、带领学生参与农耕劳动、晨跑锻炼,并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让学生亲手种田、植树,体验艰辛、珍惜成果。
魏林深信“伏案学习是中学阶段的核心”,鼓励学生树立考入名校的目标。他带领教师团队赴全国名校考察,汲取经验。三年后,大岗高中实现惊人蜕变:高考升学率全县第一,诞生文理科双状元,全员上线,文体和精神文明屡获嘉奖。魏林在表彰大会上含泪宣告,这是坚持与梦想的胜利,大岗高中已成为点亮山区孩子希望之光的地方。
第十三集  声名远播 服务四方
   2007年,魏林因卓越的教育管理才能被引进至赣西渝州市第一中学任校长。他赴全国名校考察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并推动成立教师子女互助小组,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同时组织学生赴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到钢铁厂开展社会实践,践行全面发展理念。
经过数年努力,渝州一中成绩斐然:2010年培养出省文科状元,斩获全市文理科双状元;2011年再创辉煌,勇夺省文理科双状元,一本率达98%。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强中学”,魏林荣获“赣省人民满意好校长”称号。其办学经验引来多省教育代表团考察学习,渝州一中也成为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声名远播全国。         
第十四集  杰出人才引进 心系未来 
   2012年,沿海穗城市慕名邀请渝州一中校长魏林支援地方教育。经渝州市委尊重个人意愿,魏林于2017年出任穗城市教育局长,开启基础教育改革。他深入调研全市学校困境,并重逢昔日同窗袁军等教育同仁,更获海外创业成功的旧友向朝明、曹细平巨额捐资,助力电教设备升级与乡村校改造。
魏林率队赴上海、江苏考察集团化办学与乡村教育特色,结合穗城实际,推行“均衡、优质、强师”改革:在主城区实施集团化办学打造精英教育,在偏远郊区发展特色国际化学校。数年间,穗城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形成强大示范效应。2026年,已升任粤省教育厅厅长的魏林立于珠江畔,心系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立志将优质教育经验推广全省全国,为培养复兴栋梁贡献全部力量。
联系方式:
0.0462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