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案例分析】
《白马飞飞》:儿童剧导演的创作流程 ——陈薪伊访谈录 
作者:陈薪伊等     时间:2025-09-10     阅读:31

●陈薪伊  童话剧《白马飞飞》导演

▲朱以中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      

☆严  伟  《儿童剧》杂志编辑       

   

  ★《儿童剧》杂志在1995年的第一期刊发了由我采写的《儿童剧作家的定位——欧阳逸冰访谈录》一文,我和欧阳对儿童剧一度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刊出以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今天,我想就“儿童剧导演的创作流程”为命题,和陈导进行交流,目的在于对儿童剧的二度创作深入研究,以供同行和读者参考。中国戏剧出版社的编审朱以中先生一起参与我们的谈话。

  ★一个有思想,并且有责任心的导演,我想他(她)不是什么剧本都愿意执导的,我很想听听陈薪伊导演在最初接到《白马飞飞》这个剧本时的种种想法,或者说为什么愿意接这个本子?

  ●最初看到《白马飞飞》的剧本是在北京程式如家里,那天作者秦培春也在。因为下半年我的工作日程都安排满了,我无心再接大戏,出于礼貌我在程家的书房里礼节性地看剧本。没等到我看完本子,我就对这个题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被白马飞飞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

  《白马飞飞》这个剧本,每一段戏都有一个命名,每一个段落都有具体的提示,很像一个电影剧本的提纲。甚至有些歌词没有填,有些场面只有提示,但我已看出了作者的激情。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剧本。我愿意接受这个本子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点:

  第一,我觉得它很浪漫,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浪漫主义的东西,浪漫主义的作品容易引发我的创作冲动;第二,剧作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表现一匹白马高贵的品格,对这种高贵的气质、高贵的品格,我本人比较喜欢;第三,这个戏很可能发展为音乐剧,我觉得音乐剧的样式便于孩子们接受。

  ★您看完剧本以后认为这个戏有可能发展成音乐剧,为什么仅仅是有可能呢?您觉得她未来的演出样式是怎样的?

  ●应该是一个融诗、舞、音乐为一体带有音乐剧品格的儿童剧,也就是作者命名的新童话剧。它的童话精神和以前的童话精神不太一样,我认为可以用许多舞蹈手段和音乐形象来全方位表现白马的性格、精神和气质。当时我想了一个音乐、舞蹈、对白的样式,对白中有人和马的对白、马和马的对白、人和马不能对白的三种不同的样式,经过几天的调整,形成了导演构思本。

  ★您是否第一次执导儿童剧?您对儿童剧的理解是什么?

  ●80年代初期,我在西安儿艺执导过两个儿童剧,一个是马

  尔夏克的《十二个月》,另一个叫《麦亚军》。1986年,我到日本访问时看过四季剧团演出的戏,如《暴风雨中的孩子》。

  我认为儿童剧应该向音乐剧方向发展,有唱、有跳、有说,可以把音乐剧的特点,各种音乐、舞蹈统统拿来为我所用。像音乐剧《猫》,老猫是美声唱法,有的猫唱进行曲,也有的猫唱流行歌曲,演了四五十年,经久不衰。

  ★您能否结合《白马飞飞》一剧谈谈一个导演的创作流程?

  ●我觉得搞《白马飞飞》这样的一个大戏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第一个月是导演和主创人员,作曲、编舞、舞美,包括作者本人修改剧本,甚至还带上主要演员,用一个月时间做案头工作。读《白马》小说,分析研究这个戏主要集中搞哪几个段落。

  然后是立剧本。我希望有一个音响师、一个作曲、一个编舞,他们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们四个人让演员拿着剧本,来立剧本。这种立剧本的方法是一种创作,创作的成果和创作方法有直接关系,创作方法科学一点,可能成果会更好一点。立剧本的过程是一周,立出来以后边立边改,演员可以拿着本,我随时可以填词,演员可以即兴发挥。一个星期立剧本以后,我就能产生总体的导演构思,然后我与作曲、编舞、舞美共同来谈我的构思,谈完他们分头去工作。

  首先是音乐出来,音乐出来以后,编舞根据音乐有一段案头工作时间。舞编好了,然后是演员投入排练。

  ★在童话史和儿童剧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童话形象,您认为白马这个形象和以前的童话形象有什么区别?

  ●《白雪公主》是一个童话,《马兰花》是一个童话,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而《白马飞飞》这个戏本身却不是童话故事,它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以写实故事为载体的童话。

  当我最初看到剧本,作者命名它为新童话剧,我费了很久的思索,新童话剧,严格意义上,它不应该是一个童话,它不是儿童眼光里的童话故事,黑森是真的,罗成是真的,它怎么能算童话呢?但是它的故事精神构成童话品格了,白马有一种使人无法理解的神圣感和崇高,具有一种童话精神了。

  ★儿童剧和成人剧最大的区别就是观众对象,因此儿童剧似乎更注重儿童情趣。作为导演,您是否有意识地向儿童情趣倾斜?

  ●我认为儿童情趣不仅仅是游戏。我在导演构思本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台下坐着的是本世纪末的青少年和儿童,还有那些曾经是青少年的人们”。现在已近本世纪末,孩子们整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无法和五六十年代,甚至无法和80年代相比,他们接触的文化和意识,通过电视媒介、图画媒介、杂志媒介,包括游戏的媒介,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他们的父辈、兄长。像我小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阶段,孩子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几乎没有,到了50年代也是很简单的,但从80年代末开始,全方位的传媒使孩子们兴趣越来越广泛和立体。已经不能够用简单化的儿童情趣来吸引孩子们,否则就落后于儿童的审美了。

  第二个因素是我们应该拎着儿童走。一个是引着,一个是拎着,既要引着,又要拎着,但绝不可以跟在他们后面走,还用50年代的美学思想,那是无法适应本世纪末的孩子的艺术修养的,甚至包括外部形态的,服装、化妆等等。在这个戏里有一些深化的东西,如罗成打马、黑森形象,孩子们是不是会不接受?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抗日战争到今天已有50年的距离,孩子们对这场残酷的战争是不理解的,如何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这场战争,我想也是在抗战胜利50周年排这出戏的一个缘由。

  ●这个戏我从一开始不想简单地表现一场战争,只是拿这个作为引爆点,把白马这个形象在这场战争中它的表现作为这个戏的焦点,本质上把战争推到背景、后景,前景是白马和罗成的关系,白马对战争的态度,这里表现战争旨在表现战争中的白马。

  ★演员和观众是构成戏剧的两大要素,您如何看夏志卿这个演员?

  夏志卿是一个能够组织心理动作的演员,组织潜台词的演员,组织内心独白的演员,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他可以把思想、感情、潜台词组织起来,这是创造白马这个角色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演员必备的条件。刚合作时,我就跟他讲,你应该写一本书,书名叫《白马的潜台词》。这个角色除了与红马有一些对话之外,自始至终基本上没有台词,他的台词是形体语言,他的台词靠他的形体、神态、表情传达出来,他的动作是带有语言的。在演员的搭配上,夏志卿身高180厘米,大家都知道高头大马,马一定要比人高出许多,白马和罗成的形体比较符合人和马的关系,在搭配上比较合理,比较和谐。白马和红马的搭配上,他的形象沾了光,在红马眼中也像一个王子了,唯一的弱项他的力度尚不够。

  ▲这个戏的造型体现了一种美,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白马飞飞》这个戏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形象问题。演员头上顶一个马头,或者用面壳,我们都思考过,最后决定突出鬃和尾,这是马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和其他牲口最大的区别。剧本上原来描述的是一匹有双翼的马,这个构思我没有用。我认为白马应该是一匹实实在在的马,只是他具有一匹神马的精神。服装、化妆设计几易其稿,最后参考了一本外国时装杂志上刊登的时髦头饰,并且鸟毛装饰尾巴、头鬃,除了追求神似之外,不拟人化,完全是人的形象。还有白马是一匹军马,马鞍设计了一条背心,唯一不理想的是脸谱,原来想吸收一些戏曲的,但又不能完全戏曲化,把马的眼睛和眉毛立起来,脸部拉长,结果搞得不是太妙。

  这个戏的分寸感很重要,不能把它搞成全部童话。天鹅舞不同于中国的孔雀舞,孔雀舞完全是模拟,天鹅舞是把她的精神提炼出来。因此白马的形象只能追求神似。原来作者的构思除了白马之外,其他马是五颜六色的,但我认为这样就削弱了白马,为了突出白马和红马,其他的马都扮成棕马。

  ★舞台美术是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一出戏的门面,在戏剧的观赏性日益提高的今天,戏剧导演对舞美也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相对的要求,我想请您从导演角度谈一下这个戏的舞美。

  这个戏的舞美比较难搞,因为它既是童话,又是写实的成分。搞写实的景,难点在于那个时代背景不可能出现美丽的图画,只有焦土、贫穷的中国,另外,和故事表现的浪漫的精神、品格相抵触,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基本平台的结构,但这个景因为经济、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我原来的设想:平台是一个马蹄,舞台上整个是一个反过来的马蹄掌,后面是一个太阳,太阳可以降下去,是一个平原的感觉,最后不给光的时候是一个马坟。

  现在的舞美没有美到家、美到位,严酷也没有严酷到底。

  ★舞台很小,舞台又很大,它容得下天空、容得下大海,就像心很小,心又很大一样,舞台美术的艺术张力也在于此,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呢?

  ●我一直追求一种心理空间,那就是要为人物展现心理空间而制造舞台空间。为心理空间的外在创造条件,这是舞美,包括音乐、音响的主要任务。曹禺先生写作时对舞美的要求就是心理空间,沉闷的客厅、雷雨前的压抑,都为人物的心理空间制造了必要的环境。“白马”这个戏的心理空间或叫精神空间,在具体操作上,我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不追求童话空间,因为这个故事本身不是一个童话,只是表现一种童话精神,所以这个空间不是一个童话剧的空间。

  ★儿童剧还有一个年龄段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戏的观众层面?

  ●我在日本看《猫》,观众有孩子,有家长,有部长级的领导,大家都去看。这个戏我想给“本世纪末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看”。

  ★戏剧和影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够和观众直接交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和观众共同创作。如果从交流的角度,我认为整个戏剧是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观众的判定、观众的期待、共鸣始终在戏剧进程的流程中,假如没有观众的期待,我们在排戏过程中不注意观众的期待,不注意留给观众判定的机会,那么,这个戏剧的排练是没有节奏的。舞台导演要很注意留给观众交流的切口,留给观众判定的切口,甚至给观众思考的瞬间。这就叫共同创作。实际上,从排练到合成,一定要把观众考虑进去,这也是我一定要看观众进剧场的原因。我排《西夏王》时,我对演员说这一段一定要观众叫好,行话叫“奔下好来”,如果奔不下好来,戏就失败了,严格地讲,戏剧应该经过一段演出以后,再进行排练。

  

 


0.038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