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编剧技巧】
契诃夫之枪的经典应用 
作者:万众编剧     时间:2025-02-11     阅读:493

       我们通常在看电影或电视剧时,会看到这么一幕:主角身上佩戴一个铜镜,或者衣兜揣着钱包或者手机,并且给予了特写或特别提示,到了剧情关键时刻铜镜或钱包能够为角色挡住子弹或者尖锐物品,救下角色。这里的铜镜、钱包或者手机就是关键的戏剧元素,这个戏剧元素也通常被称为“契诃夫之枪”。

image.png

(图源:《尖峰时刻2》 卡特被剑刺中时衣兜内的钞票救了他)

       “契诃夫之枪”是一个经典的戏剧原则,即如果在第一幕中看到枪,那么在传统的三幕剧的故事中,它应该在第三幕中使用。反之亦然。契诃夫曾在与友人的信件中多次提到这一手法:“请将一切与故事无关的事物都从故事中移除。如果你说第一幕中有把枪挂在墙上,那么在第二幕或者第三幕中这把枪必须发射,不然就没必要挂在那。”

image.png

       “契诃夫之枪”的原则普遍用于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强调故事中引入的每个元素都应在后续情节中发挥作用,用以增强故事的凝聚力和内部逻辑。实际运用中,不仅限于“枪”这一具体的物品,而是泛指任何在故事开始阶段出现的、可能对后续情节产生影响的元素。这一原则鼓励作家或编剧在创作时精简情节,确保每一个场景、每一项道具都对故事的推进起到作用,避免无意义的冗余。

       使用“契诃夫之枪”最重要的是前后呼应,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创作技巧,即:铺垫、伏笔和悬念。

       铺垫‌:在故事的第一幕中展示某个元素,如一个道具或一个角色,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支撑。

       伏笔‌:通过细节描写或角色行为来暗示后续的情节发展。

       悬念‌:通过隐藏真相和埋下伏笔来增加故事的悬疑感。在悬疑电影中,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道具或台词可能在后续情节中成为关键线索。

       契诃夫在自己的剧作中也曾多次运用过该原则。如,在四幕剧《海鸥》中,第二幕提到康斯坦丁上场时持有一把猎枪,最终他在第四幕中用这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鸥》第二幕:

image.png

《海鸥》第四幕:

image.png

       《海鸥》剧本下载:https://pan.baidu.com/s/1zxXrxH5O7xKQVZHRXtgGEg?pwd=wzbj

       如果没有康斯坦丁最后一幕开枪自杀,那么在第二幕中提及其“提着一支枪”则显得可有可无。如果不提及康斯坦丁带着猎枪,那么最后一幕开枪自杀则显得有些唐突。

       契诃夫之枪作为一种情节设计方法,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即时运用,即在一个场景中使用。比如,在影视剧中,镜头给到地上一个香蕉皮,接下来就会有角色脚踩到香蕉皮上而摔倒。另一种是延时运用,即这些隐藏在戏剧或影视剧第一幕和开头,直到在压轴戏中才会发现它们的目的。延时运用通常被认为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而且一旦运用成功,可以起到全剧画龙点睛的作用。

640.gif

(图源:《少林足球》)

“契诃夫之枪”的即时运用效果明显,而延时运用往往由于时间相隔太久,期间出现元素较多,以致往往被观众忽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下我们主要通过一些作品了解在影视剧中延时运用的情况。

经典案例1:《控方证人》

       剧本链接:http://www.wzbj1616.com/script_info/1432

       《控方证人》被称为悬疑推理电影的鼻祖,电影中设置了许多细节,用于支撑人物形象及赋予行动的合理性。如,伦纳德刚到威尔弗雷德办公室时,交代他的妻子克莉丝汀是一名出色的演员,演员的身份为后期克莉丝汀扮演一个丑女人提供“证据”骗过威尔弗雷德做了铺垫。法庭举证时证物桌上摆放的匕首,克莉丝汀在伤心绝望之时,用它刺“处决”了伦纳德。

image.png

(图源:《控方证人》)

经典案例2:《利刃出鞘》

       剧本链接:http://www.wzbj1616.com/script_info/1337

       《利刃出鞘》这部电影在名字和海报以及在影片的开头,都运用了这个原则。影片开头,哈兰在注射药物的时候,很随意地提到,哈兰喜欢搜集各种各样的刀,其中有些刀是真的,有些则是会自动收缩的道具。这个细节就为最后的一个关键情节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图源:《利刃出鞘》)

       最后,哈兰的外孙兰森因为争夺遗产的阴谋败露,要杀害女主角——也是哈兰指定的遗产继承人。他用的就是一把哈兰收藏的道具刀,可惜他随手抽出的是一把弹簧假刀。当兰森恶狠狠地拿刀刺向小护士,氛围骤然紧张起来。而当小护士安然无恙,兰森来回捅了捅说“倒霉”的时候,这个“枪”就响了,并且在关键情节点响的。

image.png

(图源:《利刃出鞘》)

经典案例3:《肖申克的救赎》

       剧本链接:http://www.wzbj1616.com/script_info/876

       银行家安迪被人陷害入狱,在狱中结识了朋友瑞德。瑞德说他是监狱里那种可以帮你弄到任何东西的人,于是安迪要了一把锤子,还要了一张性感女明星的海报。这些在观众看来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image.png

(图源:《肖申克的救赎》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可是最后答案揭晓时,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安迪就是用锤子从自己的牢房中凿出一条隧道逃跑,并一直用海报来掩盖洞口!

       其他案例如《僵尸肖恩》和《玩家一号》,《僵尸肖恩》中酒吧墙上挂着的枪,后来被用来抵抗僵尸。《玩家一号》中主人公韦德·沃茨在故事早期捡到的一枚硬币最终成为他逃脱的关键。

image.png

(《僵尸肖恩》中的台词对于“契诃夫之枪”的致敬)

       “契诃夫之枪”不仅在舞台戏剧、电影中可以使用,在电视剧,甚至是季播的剧集中也可以使用,甚至成为拓展人物和剧情的重要手段,像《天才基本法》、美剧《权力的游戏》等。

image.png

(图源:《逃学威龙》  “善良之枪”打不响,也是一种打响)

       “契诃夫之枪”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写作技巧,但是也必须谨慎使用。这是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一种信任关系,如果频繁使用,会增加观众观看的难度,阻碍对剧情的理解。如果过度使用而不做处理,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添加的各种元素分散,无法捕捉到真正的关键信息,从而打破这种信任关系。


0.1621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