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演程式
程式的含义一是其规律性,一是其规范性。表演程式来源于生活,是戏曲运用音乐舞蹈等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戏曲表演的四种主要手段——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二、词语释例
唱做念打: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即歌唱、表演、念白和武功,俗称“四功”。
四功五法: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科介:戏曲表演术语。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等所作的舞台提示,都属于科介。元杂剧多用“科”,如哭科、笑科、打科等;南戏和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鸡鸣介等。
上下场势:传统戏曲采用上下场的连场结构方式。人物的不同形式的上下场形式(包括身段、表情、功架等),配以音乐伴奏,可以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节奏气氛的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推进剧情的发展。
搭架子:指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
打背供:戏曲表演手法,亦称“打背工”、“打背躬”,视同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情、身段。打背供一般是以衣袖或手掌从侧面遮住脸部,以示不与同台的其他角色交流,只是面向观众进行表述。打背供的作用近似于旁白。打背供有背供唱、背供白等不同形式。
趟马:戏曲舞台上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身段。
走边:戏曲舞台上表现轻装潜行的表演身段,是武生演员的基本功。
档子:京戏武打的表演程式。凡表现交战双方人数三人以上的,或赤手格斗,或器械击打,均称“档子”。档子的编排遵循一定的程式。
打出手:戏曲武打的特技。又称“踢出手”、“出手”、“过家伙”。常与打“档子”互相穿插连接,有的自成套路。以打出手者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的人称“下把”。上把、下把互相配合,作抛、扔、踢、接武器的高技巧动作,表演惊险神奇的场面。
亮相:戏曲表演身段动作的过程中,在适当的角度动作短暂的停顿,以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体现描绘人物神态的雕塑美。
三、角色行当
生: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一般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宋元南戏中已经出现“生”角一行,担任男主人公。后来随着表演技艺的精进,生行角色不断地分化,繁衍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分支。
旦: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是女角色的统称。宋元南戏已有“旦”角一行,元杂剧中也有“正旦”一行,都是担任女主人公。随着表演技艺的精进,旦角逐渐分化出正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武旦、彩旦等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勾勒脸谱为特征。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中已有“净”角一行。随着表演技艺的精进,净角分化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京剧称“铜锤”或“黑头”)、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京剧称“架子花脸”)、以武功为主的“武花脸”,以及“油花脸”等分支。
丑: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是喜剧角色。面部化妆以白粉在鼻眼间勾画脸谱。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宋元南戏中已有“丑”角一行。随着表演技艺的精进,丑角分化为文丑和武丑。武丑,俗称“开口跳”;文丑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老丑等分别。
杂: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扮演群众角色。
外:戏曲表演行当之一。宋元南戏中已有“外”角,意思是“生之外又一生”,扮演正生之外的次要角色。元杂剧有“外末”,也是指正末以外的次要角色。昆曲有“老外”一行,扮演老年长者,与老生、副末同类。
贴:戏曲表演行当之一。即“贴旦”。宋元南戏中已有“贴”行,意思是“旦之外又贴一旦”,为旦行的副角。
龙套: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士兵、夫役及群众。龙套总是以整体形态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出现一堂或两堂龙套,则表示人数众多,甚至千军万马。龙套的队形和行动路线遵循一定的程式。龙套角色都穿各色的龙套衣。
参军、苍鹘:唐代滑稽表演“参军戏”的两个角色。参军是被讽刺者,苍鹘是讽刺参军者。
五花爨弄宋杂剧、金院本的五种角色。其名目是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
江湖十二角色:昆曲的十二种角色家门。清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角色。”说的就是当时昆班的角色行当。
反串:戏曲表演行当虽各有分工,但有的演员扮演与本人所属行当的表演特点距离较远的戏剧人物,俗称“反串”。如京剧《铁弓缘》的陈秀英本属旦行,但是她女扮男装后,即为反串小生和武生。
文武昆乱不挡:有的演员技艺全面,一专多能,戏路宽广,既能唱昆戏,也能唱乱弹,文戏、武戏的人物都能演,即被称赞为“文武昆乱不挡”。
四、戏曲基本功
毯子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指翻、腾、跌、扑等各项技艺。因练习和表演都是在毯子上进行而得名。
把子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把子”指刀枪剑戟等长短兵器。演员使用各种兵器打斗表演的技艺称“把子功”。
翎子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长长的雉鸡翎。翎子功即舞弄翎子的功夫技巧。小生运用得最多。
甩发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生、净、丑各行角色头上都扎一绺长发,叫“甩发”,也叫“梢子”;旦角有时也扎甩发。演员表现人物的感情激动时,往往要舞动甩发,这种技术称“甩发功”。
髯口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戏曲称人物所戴的假胡须为“髯口”。表演时常常舞弄髯口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称“耍髯口”。耍髯口的功夫和技巧,称“髯口功”。水袖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传统戏曲服装的蟒袍、褶子、帔的袖口上多缝有一段白绸子,称“水袖”。舞弄水袖的功夫称“水袖功”。
扇子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戏曲各行角色在表演时往往手持扇子,舞弄扇子的功夫和技巧称“扇子功”。
手绢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有些剧种如吉剧、二人转、花灯、彩调等,舞弄手绢有各种高难技巧,称“手绢功”。
跷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是清乾隆年间梆子旦角魏长生发明的。在脚下绑一种特制的木跷,以表现古代缠足女子的各种体态。
特技:戏曲表演的特殊技巧。如变脸、喷火、摘花、藏刀、顶灯等。
五、戏曲舞台美术
戏曲舞台美术是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两个部分。人物造型是戏曲舞台美术的重点,发展得很充分;景物造型与传统的三面观的戏台相联系,一直比较简化,近代以来已有新的发展。
(一)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指人物的装束和形貌化妆。戏曲的服装穿扮与戏曲的表演艺术紧密相关,其特点表现为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
行头:戏曲服装的统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云:“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盔箱包括各种冠、盔、巾、帽;杂箱包括髯口、靴鞋、面具、乐器及部分砌末;把箱包括刀枪把子、銮驾器仗。
戏衣:戏曲服装。传统戏曲服装有蟒袍、官衣、靠、铠、箭衣、马褂、开氅、帔、褶子、八卦衣、太监衣、茶衣、宫装、袄裤、裙、坎肩、斗篷、龙套衣等。
戏鞋:传统戏曲演出中的各种靴鞋,有厚底靴、快靴、薄底靴、登云履、洒鞋、旗鞋等。
面具:演员面部的塑型化妆。又称“脸子”、“假面”。
脸谱:戏曲角色图案化的脸部化妆。一般用于净、丑两行,生、旦角色很少用。脸谱有各种谱式名目,如整脸、水白脸、三块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碎花脸、歪脸等。
俊扮:戏曲的美化化妆。略施彩墨以求美观,一般用于生、旦两行角色,又称“素面”、“洁面”。
变脸:戏曲的情绪化妆。当场实现面部装饰的变化。方法有抹暴眼、吹粉等,在川剧的表演中,变脸还有扯脸的技法——把事先画好的薄面具装在头顶,用极快的速度一张一张地扯下来,后发展成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
髯口:戏曲表演时戴的假胡须。一般有黑、灰(称黪、苍或花)、白三种色彩,以区别不同的年龄。髯口的式样很多,常见的有三绺髯、满髯、扎髯、二涛髯、丑三髯、一字髯、吊搭髯、四喜髯、五嘴髯等。
假发:戏曲演出各行角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如网子、水纱、甩发、发鬏、蓬头、片子、线尾子、孩儿发、懒梳妆等。
梳水头:戏曲旦角用的一种假髻。为清乾隆年间梆子花旦魏长生所发明。用人发制成,有大头与抓髻两种。大头扮夫人小姐,抓髻扮丫鬟。
贴片子:戏曲旦角脸部化妆的样式。把用人发制成、用刨花水梳理的“片子”,贴在演员的脸上,与两鬓联结,以改善脸形。
头面:戏曲旦角所用的各种头饰的统称。有银泡、水钻、点翠等。
盔头:传统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通称。盔头式样繁多,大体分冠、盔、巾、帽四类。
穿戴规制:传统戏曲装扮人物的衣饰穿戴的基本规则或定例。戏曲人物的身份、地位、品性不同,体现在服装穿扮上也必定有所差别,体现为色彩、样式、文饰、质料等的差异,因此服装穿扮必须有所规范,不可乱用。戏曲的穿戴规制就是人物穿戴的基本规制。穿戴规制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装的出现而不断有所充实和丰富。
旗装:戏曲演出中扮演满族妇女的服饰。包括旗袍、花盆底鞋、朝珠、旗头(一字头、两把头、搭拉翅)等。
清装:戏曲演出时的清代服饰。如男子穿戴箭衣、马褂、纬帽等。
古装:20世纪初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服装的扮演古代女子的新式装束。1915年由梅兰芳始创,最初在《嫦娥奔月》等神话剧中试用。
(二)景物造型
戏曲景物造型一直比较简化。戏曲对人物活动空间的描写,主要靠演员的歌舞表演来体现,不追求布景的真实效果。演员经常是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表演。有时舞台上摆设一桌二椅,其意义也不固定。传统戏曲舞台上有时也使用“砌末”,包括文房四宝、灯烛台、马鞭船桨、云片水旗、布城山子、门帘台帐等大小用具和简单的布景。戏曲的砌末也遵循着美化和可舞化的原则,一切为表演服务。
门帘台帐:旧时戏曲舞台上常用的衬幕。包括一对门帘,分别挂在上场门和下场门;上下场门之间则挂台帐。其作用是把前台表演区与后台分割开来。
守旧:对门帘台帐的一种称呼。一说是1908年上海的新舞台采用写实布景后,戏曲改良家把旧式的门帘台帐称为“守旧”;一说是门帘台帐都绣以“绣球”等图案,“绣球”则指代门帘台帐,南方人“绣球”与“守旧”音讹,俗云“守旧”。
一桌二椅: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演出用具。一般为木制,漆以红色,围上桌帷椅帔。此一桌二椅并无固定意义,其不同的摆列样式,再配以不同的砌末,可以表现或暗示特定的场合空间。
桌帷椅帔:传统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的装饰。其色彩的变换,可以表现不同的气氛与场合。如喜庆场合用全红,丧葬场合用全白。
砌末:戏曲演出所用的大小道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戏曲的砌末都以适合表演为原则,而且经过美化,与生活的真实物件有一定的区别。
检场:也称“打杂师”、“走场”,戏曲舞台上的辅助人员。其任务是打门帘、摆桌椅、递砌末、撒火彩、抛椅垫等,有时还帮助演员更换衣服,以及高难动作的保护。检场人必须熟悉剧情和场上的情景。检场不化妆,穿日常衣着,有别于场上角色。
二道幕:20世纪50年代,为了“净化舞台”,不让检场人暴露在观众眼前,在舞台大幕之后再横拉一道幕布,把检场人掩蔽起来。每次场景更换,这一道幕布即有一次开闭,称“二道幕”。
火彩:戏曲舞台上表演火焰、烟雾的各种特技。一种是由表演者口吐,一种是检场人施放。
机关布景:戏曲布景的一种类型。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出现。多用于侦探戏、武侠戏、神怪戏中,以声光电气和机关设计为手段,表现离奇变幻的景象。最初采用机关布景的是上海的新舞台。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上海使用机关布景已成为风气。
——《舞台戏剧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