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近年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新变与反思

来源:最高检影视中心     时间:2023-05-25     浏览:451

       编者按:近年教育题材电视剧创作表现出类型融合的叙事特征,凭借对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和对多元家庭结构的展演,折射出中国家庭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变迁。在精神内核传达上,教育题材剧捕捉并摹写教育生态中的新景观与新话题,呈现当下教育的痛点、堵点、难点,有现实投射和文化批判之功。但在探究教育的本真使命、反思教育的功利之痛,如何让“镜与灯”的审美功能在电视剧文本中并重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3年第3期。

       敏锐捕捉并积极回应社会民生热点、难点,已成为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显著特点。伴随着大众对教育话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以及我国电视剧精品化和产业化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话题引领力的教育题材电视剧精品接连涌现。它们在延续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同时,逐步打破类型化叙事常规,在叙事话语、表现手法、审美韵味、价值取向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突破。

       01  类型融合推动叙事变奏

       经历多年创新深耕,教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化生产呈现出类型细分、类型融合、类型超越、反类型化等创新态势,这一转向也是电视剧创作顺应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心理变化、丰富叙事方式的表现。

       教育主题本身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为教育题材剧的类型融合叙事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育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话题。

       教育题材剧常以家庭教育为中心事件或引线,折射与教育有千丝万缕关联的社会生活,夫妻关系、代际冲突、中年危机、职场生态等皆被囊括其中。教育题材剧难免关涉社会生活中的义与利、理与情、是与非、得与舍等矛盾,透视人性幽微和社会变迁。各个家庭中拥有多重社会身份的家长角色,通常是教育题材剧观照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重要载体,如陷入中年危机的爸爸、面临家庭与事业平衡难题的妈妈等。他们面对育儿与自我实现、婚姻经营、复杂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困惑与出路探索,是教育题材剧较具代表性的叙事线索。

image.png

●《少年派》

       近年,很多教育题材电视剧都设置了“教育+家庭伦理”的类型融合叙事,引入家庭伦理剧的类型元素,围绕面临教育问题的典型家庭,以教育的剖面折射当下社会经济、婚姻、职场、伦理等复杂景观。

       《少年派》《小欢喜》均涉及了中年危机,描绘了中年人的再就业困境;《陪你一起长大》以“离婚不离家”、全职妈妈、二胎家庭等差异化家庭样本探讨教育与婚姻的关系;《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多对父母均遭遇离婚困扰。一些剧集甚至以不小的篇幅着墨职场潜规则、婚姻破裂等教育之外的社会现象。

       2022年播出的两部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大考》,在类型融合方面有一定的创新突破。

       《天才基本法》并非典型的教育题材剧,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结合双时空平行人生的独特叙事手段,包裹的内核是极具教育反思和批判意义的。

       《大考》以抗疫期间教育领域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将镜头对准了2020年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表现了高三学生、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迎考的命运与共。疫情、洪灾、高考,这些具有鲜明社会性和新闻性的元素与主题叠加,奠定了剧集展开时代叙事的扎实基础。

       类型的融合与超越,使得教育与其他类型元素形成一种有机的双向互动。这种融合互动并非元素之间的简单累加或排列组合,而是水乳交融、相互赋能,进而实现“1+1>2”的美学效果。

image.png

●《天才基本法》

       02  家庭结构转向与家长

       形象新塑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认知、表现和思考,是对社会领域、人生际遇的艺术化的纪实与叙事,紧扣着当代人们情感发展的隐秘脉搏,吟唱出当下人们关于现实的感悟。①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建构,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典型人物特征的提炼之上,是基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化与审美化创造,蕴含着编创者对叙事主体人群的观察与理解,也折射出社会生活发展中的某种规律和文化观念。教育题材电视剧常选取多个样本,提炼多组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典型人物,在群体共性的基础上挖掘个性,以此塑造出一群承载大众文化审美价值的人物。

       近年,一些剧集打破家长形象刻画的陈规,撕去母亲“全能女性”“超人妈妈”“强势母亲”的符号化标签,对父亲的塑造也不再局限于自由放任式“好爸爸”“和事佬”形象,荧屏上呈现出了更多“去程式化”的父母形象。

       《陪你一起长大》中身为律师的顾家伟是同类剧中少见的“严父”,对女儿的教育奉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则,却又不亲力亲为,将子女教育完全推给妻子,独断冰冷又贴合时下受到热议的“丧偶式”育儿;《小欢喜》中的季杨杨妈妈刘静温婉贤淑、善解人意,不仅在家中担当父子关系的“润滑剂”,还与英子成为互吐心事的忘年交;《小舍得》中的南俪、夏君山夫妇是教育题材剧中难得的教育理念较为统一的父母,与田雨岚的疯狂“鸡娃”迥异,两人都更主张快乐教育、因材施教,较传统父母形象也实现了一定的审美突破。

image.png

●《小欢喜》

       随着社会转型期家庭形态、结构和代际关系的更迭,教育题材剧的家庭叙事也在发生转向,展示的家庭类型愈加丰富、复杂。留守儿童家庭、二胎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元家庭结构被搬至荧屏之上,这是创作者精准捕捉和记录中国社会家庭之变的体现。

       《陪你一起长大》《加油!妈妈》等剧,将二胎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平衡作为重要叙事支点。过去三十年间,我国离婚率飙升,民政部数据显示,夫妻离婚数据从1987年的58.1万对一度增至2019年的最高峰470.1万对。②离异后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再婚重组家庭中的非血缘亲子关系,成为近年来教育题材剧创作的一大焦点。

       《小别离》《小欢喜》都设置了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形象。《小别离》中,父亲再婚后,张小宇和继母斗智斗勇,两人的冲突与和解贯穿整部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则小心翼翼周旋于父母间,不得不过早懂事。《小欢喜》中季杨杨长期与父母分离,进入高三后才重新弥合疏离的亲子关系,代际矛盾也由此升级。

       留守儿童与“空降父母”的磨合,在《大考》中也有所表现。独自居住在祖屋备考的田雯雯,因缺失父母的陪伴甚至无人监护而被迫独立,常年在外打拼的父母虽健全却“形同虚设”。缺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内心深处的敏感和苦楚,极易引发心理健康和代际关系问题。这些非传统家庭结构中亲子关系面临的新挑战,成为教育题材剧以新视角烛照社会生活、透视当代家庭教育变化的重要维度。

image.png

●《陪你一起长大》

       03  多元教育观的对照呈现

       以探讨差异化教育理念、揭示教育症候与困惑为文化诉求的教育题材剧,常通过不同教育价值观的映射和对比,引发教育思辨。

       电视剧关于教育观的表达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教育议题的演进而变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热潮涌动后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的校园剧创作崛起,到21世纪初开始关注独生子女、陪读等热点话题和教育现象,再到如今升学和择校问题、留学热、教育焦虑成为教育题材剧中的矛盾焦点,教育题材剧创作的叙事重心几经转移。因教育观念冲突而引发的家庭矛盾、代际隔阂、社会乱象,在近年教育题材剧中被表现得较为突出。

       教育题材剧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呈现与比照,多集中于教师和家长两大群体。这些剧通常将家长作为教育观输出或教育现象批判的主体,而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方式的展示空间较为局限。近年来,教育题材剧围绕教师、教学的镜像表达有所拓展和提升。《大考》《天才基本法》等剧,从多位教师的角色塑造出发,对其教育理念展开了立体雕琢与讨论。

image.png

●《大考》

       《大考》中的史爱华和王本中既是翁婿关系,也是剧中县城两所高中的校长,教育方针迥异。史爱华作为近年教育题材剧中思想较为开明的一个师者形象,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便是大考关头,也坚持“高考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注重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思维培养。而王本中所持的“分数至上”论则是高考指挥棒作用下的典型应试教育观,与史爱华的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天才基本法》的叙事结构和手法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教育题材剧,但这个故事中同样蕴含着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审视与思考。剧中的林兆生和张叔平同为数学高才生,多年后两人分别成为知名机构校长和“地下教师”,对于数学的态度、教学方法大相径庭。

       张叔平奉行“魔鬼式教育”,推行题海战术和淘汰机制,他确立的选拔方式映射着成人社会的残酷丛林法则。林兆生则有教无类,引导孩子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第一次给集训营孩子上课讲的是“数学是怎么来的”,重视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两者教育观的交锋更像是现实与理想的撞击,也是“鸡娃”式教育与快乐教育的又一次博弈。较为默契的是,两部剧都没有对呈现的两种教育观做正确与否的二元价值判断,无意批判或赞颂某一种教育观念,而是以真实案例和生动辩论启发观众关于教育、成长等命题的深思。

       两部电视剧也都关注了“培养什么人”这一终极教育命题下人的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并重、相辅相成的关系,得到了近年教育题材剧的充分关注和表达。剧中的教师并不过度倾斜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品德培养。

       《天才基本法》渗透着鼓励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以理解和爱为基础,关心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大考》中校长用身体力行的陪伴,引导成绩不佳但善良热心的潘小宣成长为拥有高尚品德、能将任何类别的学习作为人生追求的人。“学霸”周博文高考当日关键时刻毅然救助田雯雯的选择和“有些事情比高考更重要”的暖心话语颇为打动人。这一画面也是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精妙影像阐释。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这种健康的人才培养观念,值得正向传达和积极倡导。教育题材剧越来越多地关注知识学习之外的情绪、人格、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多元教育观的对照呈现和教育痛点的多维揭示中,启发观众对于孩子真实成长需求的洞察及科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与讨论,不失为一种进步。

image.png

●《天才基本法》

       04  教育焦虑背后的创作

       与审美反思

       教育公平、教育焦虑等牵动社会神经的议题,是教育题材剧展现的焦点话题。近年来,众多教育题材剧围绕教育焦虑展开情节铺陈和戏剧性营造,勾勒了家长“鸡娃”的现实教育图景。聚焦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剧,大都少不了攀比、抢跑等教育焦虑症的影像表达。《陪你一起长大》《加油!妈妈》等剧更将“内卷”提前至“幼升小”阶段,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免不了被卷入一场“不输在起跑线的竞争”。

       在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的交互和共同强化下,家长群体间的相互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中国青年报》一份关于父母焦虑原因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7.0%的受访者将焦虑归因于攀比心理重。④这成为教育焦虑产生的心理根源。

       此外,教育焦虑中颇为突出的起跑线焦虑、升学焦虑、择校焦虑,也反映出当下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分布不均衡,这一影响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问题,加重了家长的焦虑与“内卷”。

       《陪你一起长大》等剧中展现的学区房大战,便是择校焦虑的影像投射。《小舍得》中田雨岚用各类培训班将孩子的课余时间排满,不惜剥夺踢足球等培养兴趣爱好的时间,故事层层递进后,就连原本心态平和的南俪夫妇也受环境影响向“内卷”低了头,拼尽各种关系也要让孩子上知名培训机构的竞赛班。

       这些情节是校外培训加重焦虑情绪的艺术化再现,其中也渗透着电视剧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引发“剧场效应”、侵越学校基础教育的批判。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抢夺优质培训资源的情节或将不再上演,而学区房、作业焦虑、分数焦虑、留学低龄化等典型教育痛点和现象仍是教育题材剧的叙事重点。

image.png

●《小舍得》

       教育题材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支脉,同样应秉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深入时代和社会生活、全方位揭示生活真实为目标。而真正做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并非易事。多数教育题材剧创作仅呈现出局部真实,在社会性文本向镜像性文本转化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部分真实要素,过度渲染了教育焦虑和亲子冲突,形成了残缺的艺术真实,呈现出牵强或悬浮之感。

       虽然教育题材剧多以洞观当前家庭和学校教育现状、深探教育理念和心态为追求,但不少剧对社会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反映停留在浅表层面,未能达到深入探究根本症结和背后成因的程度,对教育问题的揭示止于浪漫化、简单化处理与蜻蜓点水式掠过。这与创作者更追求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情节的戏剧张力和话题性或有一定关系。

       在《小舍得》等剧中,贯穿全剧的教育焦虑和亲子矛盾,在大结局篇章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化解,剧集通过心理补偿的方式来缝合人们的现实遗憾和创伤,使观众从电视剧文本中获得替代性满足。承载沉重社会议题的电视剧以美好结局抚慰观众,弥补现实矛盾难以轻松化解的心理落差,但局部失真和理想化表达不免有避重就轻之嫌。以想象性替代遮蔽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映射与反思,多多少少会弱化教育题材剧击中要害的力度和能量,精神意涵和现实意义也会有所折损。

image.png

●《小舍得》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比喻,同样适用于以教育题材剧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如果仅仅描写自然事物或者叙述自然情感,那么无论这描述如何清晰有力,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和宗旨……诗的光线不仅直照,还能折射,它一边为我们照亮事物,一边还将闪耀的光芒照射在周围的一切之上……”⑤《镜与灯》一书中引用的英国批评家哈兹里特的这段话,昭示了文艺创作的“明灯”属性与功能。

       电视剧不仅是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镜”,更蕴含着编创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反思。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闪烁着理性之光与思想之光,现实题材剧创作更需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创作者需在文本创作中融入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人生的体悟与情感的激荡。独特的艺术感知、认知理性与社会责任感交织,凝结而成的现实题材作品才会兼具现实感、创造力与哲思性,将“镜与灯”的审美功能充分发挥。

       而当前教育题材剧在“镜与灯”的统一与并重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在反映教育实践的力度与深度上仍然欠缺,在追究教育的本真使命、反思教育的功利之痛等方面还显不足,与引领国民精神和时代前行、照亮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之路的目标,更有较大差距。教育题材剧不仅需要破解艺术真实局部缺失的沉疴,更应在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核上探索升级,强化对当前教育痛点、堵点、难点的聚焦与反思,以达到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的文艺创作目的。

       结语

       从近年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不难看出编创者在人物塑造、叙事模式、戏剧技巧、教育思辨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近年教育题材电视剧通过对社会真实的再创造,实现了一定的现实投射和批判效果,而在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对社会教育理念和心态的积极引导上,仍欠些火候。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还将持续成为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切口。如何跳出单一审美风格和浅层现实价值的创作瓶颈,开掘教育叙事新质、升格价值内核,合理地把握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距离,在映照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突破,成为未来教育题材电视剧创作发展的关键。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大众媒介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GYJ202005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电视艺术


0.1385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