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第三届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落下帷幕

来源:现代快报     时间:2023-01-28     浏览:472

       200余位编剧以笔论道,11部剧本最终获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优秀电影剧本创作,发现和培养优秀编剧人才,提升江苏电影创作水平,“第三届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于2022年9月5日正式启动。

       本届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主办,省电影创作中心承办,光影江苏运营中心协办,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支持指导。

       征集开始后,得到了编剧行业的热烈反响和踊跃投稿,通过“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H5”,共征集到有效剧本249部。其中,新时代伟大变革4部、新征程奋斗先锋17部、革命历史38部、大运河文化4部、长江文化6部、汉文化21部、江南文化18部、都市文化56部、乡村振兴30部、生态绿色发展5部、其他题材50部,40岁以下作者125人,占50.2%。

       本着权威、专业和公平公正的原则,此次评选工作采取异地、盲评方式进行。经过初评、复评和会评等一系列严格的评选程序,2023年1月5日,江苏省电影创作中心正式公布获奖名单:周轩如《人间囍事》、李姝锦《月落乌啼》这2部作品获得优秀电影剧本奖;周玉致洁《往生》、蔡婷婷《灯王》、黄瑛《仍是异乡人》、杨晓蒙《细米》这4部作品获创意电影剧本奖;吴效礼《准时》、孙可佳《心潮逐浪高》、周舟《梦的解析》、杨洪涛《悬局》、杨建伟《江生》5部作品获潜力电影剧本奖。

       生猛的生命力,凸显浓郁江苏气质

       为了保证好故事,得到公平公正的评选,本届剧本征集是由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专家评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编剧王群,参与了三届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的评审工作, 她表示,“我们在评审过程中是看不到编剧的身份信息的,等到评完奖后,我们才发现相较往年,青年编剧的作品质量有着显著提升,最为珍贵的是,我们能在他们的剧本中看到生猛的生命力。”

       她举例道,本届获得优秀电影剧本奖的两名编剧都是20岁左右的学生,他们的故事涉及生死、战争等比较沉重的议题,但处理的方式都很好,这对于江苏电影、中国电影储备人才都有着很大的助益。

       “江苏气质浓郁”,是不少评审对于本届剧本征集的另一真实感受。

       本届剧本征集的评审、作家石一枫表示,评审过程中他直观感受到了江苏本土文化的发力。“我这代人提起江苏,大家想到的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但其实江苏,作为文脉最发达的一个省,民俗和传统文化值得深聊。”

       石一枫认为,本届剧本征集都市题材比较丰富,这可能跟江苏的经济建设成就相关,“投稿剧本所展现的江苏百姓日常,多以都市生活为主,可见江苏是一个城市化非常高的地方。” 

       在评审过程中,石一枫印象比较深的两部作品是《细米》和《灯王》,“我个人还是特别看重文学原创,我心中的好电影首先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不是工业生产的规律,比如剧本《细米》, 就是以同名儿童小说为蓝本改编。”

       连续3年投稿终于获奖,故事取材自亲身经历

       本届剧本征集中摘得“优秀电影剧本”奖的周轩如,是一名24岁的学生。江苏出生、长大的她,在剧本《人间囍事》的创作中,选择苏北小城作为故事发生地,将浓缩人生悲欢的红白喜事结构在一起,展现了不同人生境遇。其中,既有生与死永恒主题的哲思,又有现代思维和传统观念的碰撞,得到了评审们的一致认可。

       对于此次获奖,周轩如很是欣慰,“从2020年江苏举办第一届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起,今年我已经是第3年投稿了。前两年创作的故事还不够丰满,此次获奖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毕竟我是江苏人,能够拿到家乡的奖项,还是很开心的。”

       《人间囍事》中的主角林柳夕是一家寿衣店老板的女儿,但她同时也在做“兼职伴娘”。周轩如告诉记者,关于这一人物的设计,其实和她自身的经历有关。

        “我写这个剧本是在去年冬天,那个阶段我的奶奶刚刚去世,没能来得及给一生爱美的奶奶买一身合适的寿衣,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遗憾。后来在写剧本时,我开始深入了解这一行业,去了徐州一些线下寿衣店进行采访、取材。又结合社会上目前比较火的‘兼职伴娘’这一职业的兴起,我就把婚丧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生活中关于爱的纪念仪式被串联在一起。”

       石桥下的运河水、卖竹筒粽子的小贩……在《人间囍事》中,能够看到不少江苏元素,这和周轩如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父亲的祖籍在苏州,我自小一直在徐州生活,所以对于苏南和苏北的习俗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了解,这对于我创作的帮助很大,我从生活中截取了很多片段融入到了剧本之中,这样也相对真实一些。”

       革命历史成热门题材,作者年龄极差近40岁

       放眼本届11部获奖作品,革命历史题材就占了3部。值得一提的是,3位作者的年龄跨度很大。《悬局》的作者杨洪涛而今59岁,从事着企业管理的工作;《心潮逐浪高》的作者孙可佳29岁,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教师;而《月落乌啼》的作者李姝锦年纪最小,出生于2003年,目前正在读大二。

       李姝锦告诉记者,为了贴近史实,她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阅读相关书籍,观看人物采访,还会借鉴一些经典的影视题材。她说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一度非常动容:“他们彼此没有互诉衷肠,但心意早已明了。我相信在那个年代,一定有无数这样小且动人的故事。也许历史书上没有他的名字,但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可磨灭。”

       看着剧本里原汁原味的江南风光的描写,很多人都误认为李姝锦是一个地道的江南人,其实她生活在深圳,多年前与苏州的一面之缘让她铭记至今,“我第一次去苏州时,年龄还比较小,看着网上的攻略,去了很多有名的景点,比如拙政园。我觉得苏州对江南风情保存得非常好,一看就特别有江南的风味。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亭台楼阁,感觉特别美。”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真挚情怀,本届才有这么多质量极高的革命历史题材惊艳亮相。李姝锦说,如何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实现创新,如何突破故纸堆,让电影被新一代的观众理解接受,都是青年编剧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扎根泥土又面向城市,真实刻画人间烟火气

       本届剧本征集的另一大特点,是非常有烟火气。参赛编剧们多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了一系列可信、可爱的人物形象。 比如剧本《细米》,以同名儿童小说为蓝本改编,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据悉,剧本作者杨晓蒙是一名儿童剧演员,长时间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文字亦显得情感丰沛,极富童趣,杨晓蒙改编获得了原著者的授权。

       烟火气一方面扎根泥土。比如剧本《仍是异乡人》,围绕几代人回归乡土、寻找心灵安栖,既是血脉亲情的温暖回顾,也是几十年生活杂陈的浓缩体现。亲密与疏离、挣扎与吸引,情感真挚细腻,富有韵味。

       烟火气另一方面存于城市。除了《人间囍事》外,《准时》《梦的解析》都是把目光放到了城市中,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达到读完之后回味无穷的效果。还有一部《灯王》,将非遗技法和淡淡生活交织,构建内容丰富,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让苏灯承载更多的含义,内涵着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如何传承的深刻命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0.1354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