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编剧龙平平:觉醒没有过去时,我低估了当代青年的艺术鉴赏

来源:     时间:2021-06-16     浏览:1219

6月10日晚,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举行,各个网络平台实时推送颁奖结果。《觉醒年代》众望所归,摘得最佳编剧(原创)、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大奖项。

  该剧编剧龙平平自言和女儿平时的交流并不多,但一部《觉醒年代》却让女儿与他亲近起来。有一天,女儿还告诉他自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让龙平平深有感触:“我写《觉醒年代》剧本的过程她都知道,我说让她看看这部剧,她本来不以为然。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她写了入党申请书,让我帮她看看,这我根本没想到。我问她入党真的考虑好了吗?不是一时冲动吗?她说想好了,还说如果中国再发生100年前的事,她也会像陈延年他们那样。我听了以后心里很感慨。”

  龙平平女儿的想法可谓是代表了《觉醒年代》众多年轻观众的心声。这部爆款剧受到了各方认可,剧迷的年龄层也是囊括了老中青三代。龙平平去社区参加活动,一群老年人会围上来与他热烈探讨,告诉他已经二刷三刷;去学校讲座,初一的学生也激动地告诉他,自己看剧哭得稀里哗啦。

  在龙平平看来,所谓觉醒,就是要跟上时代,中国要想不落后,就需要不断觉醒,“觉醒没有过去时。《觉醒年代》播出时,我第一次听说网络语言yyds(永远的神)。观众说《觉醒年代》是yyds,在我看来,永远的神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一代一代年轻人要保持觉醒,否则怎么永远?”


  《觉醒年代》不是工作

  是我业余时间想做的

  龙平平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退休后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返聘,一辈子从事党史研究工作。所以,龙平平认为自己其实不是编剧,成为编剧是工作需要,“被架上去的”。

  因为长期从事邓小平思想、生平和党的当代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所以有关邓小平的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影视作品,都会找到龙平平和他的同事担任撰稿和编剧。自然而然地,龙平平就进入到了影视领域。他最早接触影视作品,是从1993年撰写12集理论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开始的。之后有了《丰碑》《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永远的小平》《邓小平登黄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诸多作品。

  总的看来,这些作品都与龙平平研究的邓小平有关,所以,龙平平说这是他作为党史研究者的本职工作:“只有《觉醒年代》是个例外,不是工作,是我业余时间想做的。”

  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龙平平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正好一位朋友向龙平平发出邀约,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将叙事聚焦在1915-1921年这6年:“这6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三件大事,《觉醒年代》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那段历史和《觉醒年代》有衔接的地方,里面很多在法国参加勤工俭学的革命者,是《觉醒年代》的人物。那时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有了一定积累,不然也不会想起来写《觉醒年代》。”

  2015年,正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龙平平开始撰写《觉醒年代》的剧本。其时,龙平平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研究造诣的晚清秀才陈独秀,为什么不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为中国找出路,而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从欧洲引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当时中国仍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状态。在那种情况下,陈独秀、李大钊为什么会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创建中国共产党?他们当初是怎么想的,是怎样找到这条道路的?

  龙平平说:“《觉醒年代》是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开篇第一集,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见面,两人争论的就是怎样寻找救国出路。陈独秀的回答是: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觉醒年代》选择1915年到1921年这6年叙事,是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来揭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缘由。我之前做过调查,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并不清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所以,我想通过《觉醒年代》把它说清楚。”

  巧合的是,《觉醒年代》从创作到成稿,也经历了6年时间:2014年,申报立项;2015年申报通过,龙平平正式开始写作;2020年5月完稿,分集大纲就有27万字;2016年剧本送审,那一稿约55万字。仅大的修改,龙平平记得就有九次之多。

  对于自己的这部心血之作,龙平平极为看重:“稿子准许拍摄之前,我没和任何人签协定,没有拿一分钱订金。有很多人上赶着给我订金,我不收,我要对自己想写的作品负责。我拿了你的定金,然后你给我提一堆要求,那不可能,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后来签合同时我也有一句话,要求剧本做重大改动的话,必须征求我同意。导演可以有二度创作,但不能走偏了。《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很年轻,非常优秀。他有很多创新,例如他给剧中设置了蚂蚁等很多隐喻,这些都是导演的想法,不是我原本剧本里所写的。”


  蒋介石悬赏陈独秀是3万大洋

  悬赏陈延年则是4万大洋

  尽管对自己的剧本非常有信心,而且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直秉承着“没有根据不乱说话”的原则,但在《觉醒年代》播出之前,龙平平坦言自己依然是提心吊胆,晚上睡不好:“之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反响很大,也收到了不少持有不同意见的信件。《觉醒年代》中很多地方我都千掂量万掂量,我还准备了很多预案,但没想到这部剧播出后,老中青三代都喜欢。”

  很多人说龙平平胆子大,因为《觉醒年代》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程。龙平平坦言,并非自己胆子大,如此创作“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应用。”

  龙平平介绍说,2019年10月,为纪念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称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这篇文章是以党中央党史研究职能部门名义发表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中对陈独秀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的表述,为我在《觉醒年代》剧本中塑造陈独秀人物形象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觉醒年代》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历史事实,遵循既定的历史认同,把陈独秀和李大钊作为并列的两大主角,第一次充分地、艺术地再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弘扬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正确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高度评价。这是《觉醒年代》高口碑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觉醒年代》让人们对陈独秀有了深刻了解,那么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则更是从“少人知晓”变为“天下谁人不识君”。

  陈延年是龙平平一直以来特别想写的人物。陈延年是革命理想主义者,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下决心为了国家牺牲个人的私欲。他十几岁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六不”的戒律:“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做私交。”陈延年牺牲时只有29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被捕时,国民党反动派规劝他自首,但他宁死不屈。上刑场的时候,陈延年宁死不跪,最后被乱刀砍死。

  龙平平说:“陈延年有着极高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斯大林说陈延年是中国的列宁,蒋介石悬赏陈独秀是3万元大洋,陈延年则是4万大洋,在蒋介石看来,陈延年更有威胁。”

  《觉醒年代》让陈延年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问及是否还会续写陈延年的故事,龙平平透露,他正在筹备一部电影,主角是陈延年、周恩来和赵世炎。


  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创作剧本时多次痛哭

  《觉醒年代》成功“破圈”,也让龙平平信心十足:“谁说主旋律影视作品就不好看?”龙平平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革命历史题材需要尊重事实,却也要有创作者的思考,“你得深入进去,把资料摸透了,自己有研究,否则只是照本宣科,观众不会喜欢。”

  创作《觉醒年代》,龙平平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觉醒年代》中所有的大事都是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都有事实根据,但一些细节,比如陈独秀宏论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陶然亭煮酒会友,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联手辜鸿铭大战朱尔典,南陈北李宣誓建党,以及陈独秀父子间的很多故事等,全部是虚构的。“尽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艺术加工部分,但一定是我认真琢磨过的,一定要做到每一处都有出处,每一处都合情合理。”

  许多人回忆说,陈独秀在北大3年期间,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一直在上海,没去过北京,龙平平为此查阅了相关资料。“包惠僧是中共一大代表、陈独秀的秘书,他在回忆录中清清楚楚地写了,说这两个孩子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办工读社。新中国成立后,夏之栩(赵世炎的夫人)受周总理委托也写过一篇纪念陈延年的文章,讲到延年、乔年在五四前后搞工读社。后来,我又发现鲁迅、钱玄同的日记里也有类似记载。有了这些资料,我才敢写陈延年在北京办工读社的事情,才敢去虚构他们办工读社的情节。”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觉醒年代》中感人至深的经典一幕。龙平平介绍说,在党史记载中,这部分只有简短的一句话:“1920年春节前,李大钊送陈独秀从天津乘船去上海,在路上,相约建党。”这一句话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龙平平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那一年北方大旱,灾民遍地,海河大堤上饿殍千里,难民成群。他意识到,或许这就是关键,当李大钊和陈独秀经过海河,看到这样的场景,必定会坚定两人建党决心。龙平平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觉醒年代》注入了灵魂与活力:“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些难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能够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快乐,才有了陈独秀和李大钊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来宣誓。”

  观众看《觉醒年代》时泪目,龙平平在创作剧本时更是不止一次痛哭,“北大学生反对巴黎和谈签署不平等条约、学生被关进北大、北大变成监狱,这种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可耻的事情让陈独秀几十年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在红楼的走廊上独自流泪,在思想的炼狱中挣扎了几个时辰,终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完成了与旧民主主义的彻底决裂。他写下了《研究室与监狱》,后来又上街撒传单,决心飞蛾扑火,牺牲自己,以血醒民。这段情节很长,我是流着眼泪写的,夜里跑到厕所里放声大哭。在创作《觉醒年代》中的很多场戏时都是这样,不知道哪根神经就触动了泪点。”

  “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觉醒年代》中人物众多,除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外,还描摹了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等一批志存高远的革命烈士形象。龙平平表示,他是有意为之,“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这些民族精英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这才几十年,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了。”龙平平认为,《觉醒年代》就是想让大家,特别是青年都知道他们,“我写的是一百年前的青年人,从今天的角度看一百年前,才更能理解当初的意义。”

  塑造如此丰富立体的群像的另一个原因是,龙平平觉得有了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情节,故事才能好看:“光写陈独秀和李大钊,那还是教科书内容。要拓展起来,他们的家庭生活、父子亲人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等等。有志同道合,也有矛盾冲突,恰恰是这些,才使故事好看。”

  龙平平认为,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觉醒年代》,就说明他的创作失败了,让他欣慰的是,《觉醒年代》大大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甚至有年轻观众发弹幕说:“《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龙平平看到这句弹幕后非常感动,觉得这位年轻观众的水平比自己高:“我在他那个年纪总结不出这样的话来。青年人能这样理解《觉醒年代》,完全超出我的预料。他们竟然能有这样的境界,我因此反复检讨自己,觉得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

  《觉醒年代》“押中”高考作文的消息日前被推上热搜,龙平平笑说自己没想过高考作文押题一事,但是,高考作文出这样的题目是好事,“要鼓励青少年去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党史,要了解党史,特别是了解党史上那些先烈,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法国有个电视台就24小时只播法国历史,要求民众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邓小平有句名言说,‘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在青少年中开展学习党史、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龙平平感慨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深感年轻人对《觉醒年代》的喜爱。他说不久前,他与剧中扮演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的演员张晚意、马启越,以及数十位同济大学的青年学子一起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革命烈士。“我是老泪纵横,这些年轻人也是哭成一团。他们看了电视剧,知道了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没有前面人开路,何来如今的幸福?”

  《觉醒年代》的热播让龙平平对中国的年轻人寄予厚望,“我相信,如果中国再出现一百年前的事,会有比那时多百倍千倍万倍的青年站出来,拯救这个国家。《觉醒年代》中,有一场胡适和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我想,今天的青年在荧屏上听到李大钊这句话时,应该是感同身受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张嘉

0.1534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