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知识】
戏剧的功能与体裁

分享
作者:戏剧迷
时间:2025-04-26 09:22:45
阅读:32
一、戏剧的功能
总括地说,戏剧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交流功能。这几种功能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的。
(一)审美功能
原始戏剧起源于宗教、战争舞和劳动歌舞,后两者实际上也与宗教活动难以分离。原始戏剧首先具有“娱神”的实用功能,是用“戏剧”表演的方式侍奉神,表示对神的尊敬,让神高兴。这种表演通常包括了舞蹈、歌唱、吟诵、表演、对称的形式感、以故事的方式表现神的命运、仪式感等等,所有这些手段无疑使表演充满美感,而美感的具体外化使戏剧表演引人入胜。如朱狄所说,原始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宗教仪式。原始戏剧正是通过扮演神的生活故事来达到“事神娱人”的目的。中世纪时,戏剧的宗教性最为突出。戏剧的宗教实用功能逐渐减弱,而终于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并使其美感更为纯粹。
(二)娱乐功能
中世纪晚期,由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压抑人性、充满说教的宗教戏剧渐形衰落。戏剧的人文气息渐盛,其可看性渐强,娱乐性成为戏剧的重要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中充斥着我们今天称为商业手段的戏剧噱头,如谋杀、复仇、阴谋诡计、三角恋爱、疯狂、篡权、性错位等等。当然,莎士比亚是戏剧大师,通过对这些能够增强娱乐性的技巧的运用,使作品审美价值、娱乐价值和思想价值三者兼备,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教育功能
戏剧成为独立艺术形式后,其审美、娱乐功能得到彰显。同时,其教化或教育功能仍然存在。根据莎士比亚“世界即一舞台”的观念,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对生活或历史的模拟、对人类复杂命运特性的模拟,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演练,使观赏者获得许多人生的体悟,不仅感动人,给人以审美快感,也教育人,使人从中得到启迪。
(四)交流功能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分享美的情感与意识的一种表达手段,而戏剧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交流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誉为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他以独特的艺术形象,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共鸣,将人们引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其效果超过了任何语言和抽象的说教。
二、戏剧的体裁
(一)体裁的多样性
戏剧的体裁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丰富多样。体裁在这里指戏剧的不同风格类型。体裁分类的概念在古希腊戏剧时期即已出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讨论过的戏剧体裁包括悲剧和喜剧两种。他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那时的悲剧表现神、英雄、帝王将相和贵族;而喜剧则表现普通人、奴隶等有缺点和弱点的人。亚里士多德还将体裁进一步细化,例如他把悲剧又分成四种:
1、复杂剧(这指的是一种善于运用突转和发现等戏剧技巧的悲剧);
2、苦难剧;
3、性格剧;
4、情景剧。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戏剧家洛卜·德·维加在《今日新的编剧艺术》一文中主张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一个剧本里可以并存。这实际预示了在悲剧和喜剧之外还可以有和应该有其他的戏剧体裁存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戏剧家狄德罗针对悲剧、喜剧的两分法概念已经不适应当时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化需要的这一情况,提出了“严肃戏剧”的概念。这种严肃戏剧后来又被称为正剧,这是一种悲、喜剧因素兼而有之、融入一体的戏剧。他认为这样的戏剧要比单纯的悲剧或喜剧更能够感动观众,从而也就更能够发挥它的道德教育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和当代戏剧越来越偏好将不同的体裁要素在一出戏中混合使用。如情节剧中将爱情喜剧与一定的悲剧因素相结合,并将滑稽小丑与英雄并列,后者往往需要前者的帮助才能完成英雄救美的行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固然是喜剧,但谁能否定夏洛克为捍卫民族尊严而对基督徒采取报复行动失败后显露出的不是某种悲剧色彩呢?
(二)体裁分类的复杂性
西方戏剧自文艺复兴以来,因为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日趋多元化,其风格类型越来越丰富。但这种新的多元化很难以传统的体裁分类法来界定。于是,人们转而从流派或演出形式特点等角度,将传统悲剧、喜剧、正剧这种三分法之外的其他风格类型冠以别的名称。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戏剧;19世纪的浪漫主义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并遍及全欧的象征主义戏剧;19世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立的“社会问题剧”;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戏剧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戏剧;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存在主义戏剧和60年代的荒诞派戏剧等等。而戏剧界按题材进行约定俗成划分的剧种则更多,如儿童剧、军事剧、历史剧、传记剧、农村剧、哲理剧等等。这些戏剧种类的特点与内涵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样的分类名称并不能代表或涵盖它们的风格定位。比如一出农村剧或儿童剧,既可能是悲剧也可能是喜剧,也可能是正剧。也就是说,它们在题材和体裁分类上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并且很可能是交叉混合的,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基于这种情况,在戏剧体裁分类问题上,人们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至少应该实事求是。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戏剧发展历史的实际情况,从若干角度来审视戏剧体裁风格的分类问题。
这里我们提出如下几种参考分类角度:其一,按风格划分,有传统的三大类型,那就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二,按不同时期的流派划分,则有上述已经列举的从古典主义戏剧到荒诞派戏剧的近十种戏剧;其三,按题材或表现内容划分,则有儿童剧、农村剧、历史剧、传记剧、军事剧等;其四,按演出方式划分,则还有广场剧、教学戏剧、咖啡馆戏剧、环境戏剧等。
(三)悲剧(Tragedy)
1.悲剧起源
悲剧由古希腊人创立,源自希腊文“Tragōidia”一词,其词源“tragōs”,意为“公羊”,“idia”,意为“歌颂”,因此两个词源合在一起就是“羊人颂”。山羊是古希腊宗教祭祀活动的祭品,在这种庆典上,人们常颂扬丰产之神狄奥尼索斯,并将山羊奉献给他。这反映出悲剧这个体裁起源于古希腊的宗教庆典。悲剧的体裁类型学特征是:深刻的戏剧冲突;主人公往往是无辜的受害者,在进行斗争,历尽磨难后,按理应得善报,最后却牺牲毁灭(因而值得我们同情);情节发展顺序不可逆转;悲剧行动发展对主人公造成悲惨后果,以及对崇高的人道主义伦理审美价值和理想给以肯定。悲剧是以艺术方式描绘现实,是古老而又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体裁形式之一。
2.悲剧人物
古典悲剧描写的是高尚的人物,通常主人公因为过失或判断失误而导致不可逆转的致命后果。主人公是一个“比我们自己更好的”人,他的行动在道德和文明的脆弱结构之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混乱和破坏的原始力量因而纷纷涌入,使之“不应遭罪而遭罪”。悲剧是人对自己的本体和社会认识的戏剧化表现,人性和社会一直处于命运的蛮横机遇和人自己所固有的残酷威胁之下。就悲剧的英雄方面而言,人为破坏性的行为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且断然否认这是英雄忍受和认识的一种品质。而就悲剧的反讽方面而言,悲剧突出“罪”的专断,而不是简单地描述它同人类行为的不相称。
3.悲剧审美特点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年老昏聩的李尔因为判断失误,将王国分给并不爱他但善于巧言令色的两个大女儿。而真正爱他但不愿当面奉承的小女儿却得到不公平的对待,李尔的命运就此改变。最后,不仅他自己癫狂,美丽善良的小女儿也遭到不幸,这样的结局令人扼腕。由此也不难看出,悲剧的效果旨在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并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感。
(四)喜剧(Comedy)
1.喜剧起源
喜剧稍晚于悲剧,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它的希腊文Komoidia是由两个词源合成的,其中“Komos”意为狂欢队伍之歌,“Aeidein”意为唱歌,一般认为它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农民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表演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2.喜剧人物
喜剧通过描写比普通人更低的人物来引起人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的肯定。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喜剧通常描写不如我们的人物,那就意味着喜剧人物身上通常有许多显见的缺点,或集中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一如《西游记》中的猎八戒那样。
3.笑与喜剧
喜剧的审美机理是源自于笑。激发并且通过共鸣来满足人的逗乐的本能。作弄毫无戒心的人是喜剧中反复出现的情况。有时一些角色作弄另一些角色;有时突然的转机作弄人;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一些角色看到另一些角色陷入困境而感到高兴,这个倾向中除了恶作剧的心理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暧昧的情感,如从观看别人的难堪和窘迫中取乐的不健康心理。一个在喜剧角色看来危险(可能损害或毁灭他的自尊、舒适、爱情和功名)、但对于观众和普通人并无威胁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情形。喜剧的讽刺功能常常使它成为尖锐的时代和社会的批判武器。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政治讽刺喜剧《鸟》对于雅典晚期奴隶主民主政治衰落产生的乱象进行的冷嘲热讽,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在《伪君子》、《悭吝人》等喜剧中对宗教虚伪和贵族的腐朽嬉笑怒骂,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喜剧本身在长期发展中有很多变化或很多变种。如讽刺喜剧、轻喜剧、抒情喜剧、意大利假面喜剧、黑色喜剧等等。但无论怎样变化,喜剧总是通过引起笑,通过讽刺和嘲讽,通过对对象的严肃行径的讽刺,产生喜剧效果来引起观众的笑,从而达到独特的喜剧的审美愉悦。
(五)正剧(Serious Play)
1.正剧的由来
正剧名称的出现,比悲剧和喜剧都要晚得多。正剧曾被称为悲喜剧。它是一种同时混杂着悲剧和喜剧因素的剧种。正剧的诞生是因为单纯的悲剧或喜剧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戏剧本身面临着变革的必然性。特别是到了18世纪,法国已处于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的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使得先进的思想家要求冲垮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精神支柱,而获得思想上的解放,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开始。在这期间出现的某些戏剧作品,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很难归属于悲剧或喜剧。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写了剧本《私生子》,率先提出了“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第三种戏剧体裁。他把这种体裁称为“严肃的戏剧”,有时又称作“严肃喜剧”,并阐明建立严肃剧的主张,指出严肃剧界于“两个极端类型的戏剧种类之间”。
2.正剧的三个特点
一它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过去的悲剧通常只表现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喜剧则表现卑贱者,正剧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撷取自己的表现对象。
二正剧可以表现更为复杂丰富的性格与情感。它既可以包含悲剧的崇高和喜剧的滑稽,也可以表现更细致复杂的情感。比如曹禺的《北京人》被研究者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喜剧(正剧),愫芳的崇高和江泰的滑稽同样都是非常感人的。
三根据狄德罗的看法,正剧应该具有道德的目的。但是不能因此进行道德说教,而是以情动人,不能妨碍剧情和戏剧动作本身的正常发展。由此不难看出,狄德罗提出的严肃喜剧和我们今天归纳出的正剧,实际上和现实主义戏剧的要求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