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
wzbj_kefu01@163.com
微信联系
QQ联系
QQ:168627116
【戏剧知识】
现代西方演剧学派
分享
微信扫码打开
点击右上角的···
分享到朋友圈或好友
作者:戏剧迷     时间:2025-04-26 09:27:16     阅读:25
在20世纪的西方戏剧中产生过两个非常重要的演剧学派,一个是以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字命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另一个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的“史诗剧理论”(亦称“叙事体戏剧”理论)。这两种演剧学派既相联系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们体现了现实主义演剧方法之间也可以存在重要区别。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前苏联著名戏剧家康·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1898年与涅米洛维奇·丹钦科共同创办和领导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一生中导演及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多部,还扮演过许多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一个包括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并发表《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自我修养》等书,被认为是对“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全面理论总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演员和导演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角色创造和整个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早于1909年在一篇论文中开始以“体系”命名自己的演剧理论。此后,他一方面把“体系”放在实践中不断试验、修正,一方面又渐渐地把莫斯科艺术剧院纳入“体系”的轨道。十月革命后,他曾旅行美国,并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的《我的艺术生活》,回国后又出版了该书的俄文版。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来,这部自传性的著作是“体系”的引子,“体系”的本体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演员在“体验”过程中的自我修养;第二部分论演员在舞台“体现”过程中的自我修养;第三部分论演员创造角色;第四部分论导演对演出的处理;第五部分论伦理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概括地说就是:表演艺术的任务就是根据剧本要求在舞台上再现角色形象,但要把形象体现得真实和深切,就要求演员进入体验过程,在自己的天性中找到角色的依据,从而把自己完全转化为角色,每次表演都是如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我国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二)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希特在前线做卫生兵时,因目睹战争的残酷而萌发了左翼思想。战后,他在慕尼黑医科大学习医时转向戏剧。1926年后,布莱希特对马克思主义兴趣日见浓厚;1928年他发表了重要的剧本《三毛钱歌剧》;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布莱希特开始了流亡国外的生活,并在美国居住长达近十年;1947年,布莱希特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之际离开美国,最终在民主德国定居并建立自己的剧团--“柏林剧团”。
    布莱希特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独自就能从地球上消除战争和贫困的一种科学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精神和人类社会关系研究之中搭建了桥梁,使得无产阶级开始看到科学精神渐渐走近的身影。作为服务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生产劳动,戏剧的作用是使人们感受到科学精神到来时的愉快,以及让“我们当中最热情,最有智慧和最活跃的人,从日常和实际的事件中获得的感受、见解和冲动可以供人‘享受’”。
    他的创作分为大众剧、寓意剧和史诗剧。其代表作除《三毛钱歌剧》外,还有《伽利略传》(1938年)、《四川好人》(1938-1940年)、《大胆妈妈和她孩子们》(1939年)和《高加索灰栏记》(1944-1945年)。他认为,与其说戏剧是为了教育观众而作,不如说是为教育演员和其他参加演出者而作,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什么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或什么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和这种牺牲的受惠者。布莱希特反对强调逼真和赚取眼泪的“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戏剧。就表演而言,布莱希特反对演员尽可能地进入角色,演员不能以达到与角色情感共鸣为满足,舞台演出亦不能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宗旨,而是应该迅速从情感共鸣的状态中超越出来,使观众对于剧中讲述的事件能够批判性地、自在从容地观察,以便能由此提高对于当前社会事件的批判洞察力,作为改善这些社会条件的前提。
    布莱希特借以实现这种“叙事剧”的手段,便是他所说的“疏离效果”(亦译“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在戏剧创作中避免步步推向高潮,并事先说明结果以免造成悬念(以便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怎么发生”上,而不放在“将要发生什么”上);超然平静的表演风格;避免采用任何旨在使观众忘记自己是在看戏的手段,亦即不引起错觉的布景;采用无遮饰的照明用具和全剧通场使用耀眼不变的照明,以防止通过动情的灯光效果来引起情绪和感情的波动;音乐和剧中设计脱离台词,且并不因此强化台词,而是以对立法的方式对于表演进行批判性评注,即以刺耳的音乐表现情歌的虚情假意;以腐烂尸体的投影来评注一席爱国言论,以此表明剧中演员并不等同于所扮演的角色,使演员能直接对观众说话等等。
    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演剧观念是对现实主义戏剧的另一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发展。他强调对资本主义现实清醒的认识和革命性批判,不难看出,其理论的核心方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颇为不同,并由此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戏剧理论基础》
0.329376s